老人与海

  《老人与海》(英语:The Old Man and the Sea)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·米勒·海明威生前最后一部主要作品,于1952年出版。该书改编自真实故事,剧情讲述一名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(Santiago)与一条大马林鱼的缠斗。该书改编自海明威在1935年得知的真实故事。他在3年后开始动笔,但中途分心去写《丧钟为谁而鸣》,直至1950年才继续。海明威认为《老人与海》是“他这辈子最好的作品”。
  《老人与海》于1952年9月1日出版,甫出版即成为美国每月之书俱乐部的选书。海明威因该书而荣获普利策小说奖及诺贝尔文学奖,从此声名大噪。2003年,该书在英国广播公司(BBC)举办的“大阅读”(The Big Read)票选活动中名列第173名。《老人与海》曾三度改编成电影。
老人与海的原形  创作
  《老人与海》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。1935年,一名老渔民告诉美国作家欧内斯特·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,但是后来被鲨鱼吃掉。海明威在1936年将这个故事写成报导,登在《君子杂志》上。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重视,他决定把老渔民的经历写成小说介绍给读者。2年后,海明威开始动笔,但中途分心去写《丧钟为谁而鸣》。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,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,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“观景社”,他开始动笔写《老人与海》(起初名为《现有的海》)。《老人与海》原本是海明威一篇长篇海洋小说(即他死后出版的《海流中群岛》)的其中一个段落。海明威曾在访谈中表示,《老人与海》本来可以写成长达一千页的巨着,将老人所在村庄里每一位人物的生老病死都写入,可是这样的作品已有人写过,于是他决定聚焦在老人与大海上,让他自己对书中人物和环境的知识与经验成为“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部分”。
  1951年2月23日,海明威完成了初稿,前后共花了8星期。3月4日,海明威写完了全书。4月,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,广受好评。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“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”。该书长约3万字,为中篇小说。《老人与海》是海明威生前的最后一部主要作品。《老人与海》中写着“本书献给查尔斯·斯克里布纳三世和麦克斯威尔·柏金斯”,纪念在《老人与海》问世前去世的两人。斯克里布纳是该书出版社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的总裁,而柏金斯则是海明威作品的编辑。书中的34张黑白插图由查尔斯·谭纳克里夫与雷蒙·谢泼德绘制。
  剧情纲要
  古巴圣地亚哥有个老渔夫圣地亚哥(Santiago)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,但他仍不肯认输,在第85天钓到一条大马林鱼。经过两天两夜之后,他终于杀死大鱼,把它拴在船边,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。他拼尽全力、用尽一切可用的武器一一杀死它们,但大鱼已经被啃光了,圣地亚哥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。人们看着骨头惊叹于这条鱼的巨大,而圣地亚哥则在梦中回到他年轻时去过的非洲。
  主要角色
  * 圣地亚哥:一名古巴圣地亚哥的老渔夫,妻子已去世。他曾是一名水手,游历过非洲,如今又老又憔悴,但心理依旧坚强,这点可从他在书中讲的话看出:“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给打败的”、“你可以被他消灭,可就是不能败给他”。此外小说中描述圣地亚哥是一位纽约洋基队的球迷,就算当时洋基队的战绩让人不敢领教也依然支持他们,并且还向少年马诺林称说自己最爱的球员就是渔夫之子乔·迪马乔。
  * 马诺林(Manolin):一名住在古巴海边的男孩,喜欢捕鱼生活,是圣地亚哥的学徒,5岁时就随圣地亚哥出海捕鱼,很喜欢圣地亚哥,经常去和他聊天,并帮他收拾渔具。
  主题解读
  对于《老人与海》的主题,专家和学者各有各的看法。此处列出其中四种看法,第一种:该书要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,自然有时候是无情的,但是人类从来没有屈服,圣地亚哥就是人类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征,也是美国硬汉精神的象征;第二种:该书通过写圣地牙哥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微弱。第三种:圣地牙哥不用现代的渔船而坚持用手划船捕鱼,将大海视作朋友;他从年轻时的辉煌到年老时的落魄象征着随着时代变迁,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落,坚守传统的人逐渐被时代淘汰;第四种:主角圣地亚哥暗指基督教中的受难者耶稣基督。
  约瑟夫·华德梅尔(Joseph Waldmeir)认为,该书的主题与基督教有关,因为书中隐约提到了十字架,例如以下这段:“‘Ay(哎)!’他(圣地亚哥)叫了。这个词没法译得传神,也许只是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透他的双手,钉进木头里去时,会不由得喊出的一声吧。”象征方面,许多书评认为书中的各种形象都有其象征意味,例如鲨鱼象征批评家,狮子象征着壮年时的老人等,不过海明威对此表达反对意见,并特别不满鲨鱼象征批评家的说法。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·布鲁姆认为,老人就是海明威自己的化身。
  出版与反响
  《老人与海》于1952年9月1日在《生活》杂志上发表,在两天内卖出了530万份。该小说的书籍版于9月1日由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,初版一刷共5万份。《老人与海》备受好评,甚至有人以此在教堂讲道,而海明威也收到无数赞扬的信件。美国每月之书俱乐部将《老人与海》列入选书名单中。古巴巴提斯塔(Batista)政府颁给海明威荣誉奖牌,而海明威也于1953年5月因该书而荣获普利策小说奖。他曾在1940年以《丧钟为谁而鸣》入围普利策小说奖,但最后落选。1954年,海明威因“精通叙事艺术,突出地表现在其近着《老人与海》之中;以及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”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奖金35,000美元。海明威是第五位荣获该奖的美国人。他因身体状况欠佳而未能出席颁奖典礼,由时任美国驻瑞典大使约翰·卡波特代领。不过,海明威对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非常高兴,原因包含不满过度正式的表扬文章,以及对站上巅峰的恐惧:“没有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鬼家伙后来还写过什么值得看的东西!”总体而言,该书使海明威声名大噪。
  英国学者赫·欧·贝茨评价说:“海明威是一位拿着板斧的人。他所孜孜以求的,是眼睛和对象之间,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,产生光鲜如画的感觉,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他砍掉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,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,他删除了解释、探讨,甚至于议论,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,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,直到最后,通过疏疏落落、千锤百炼的文字,眼前豁然开朗,能有所见”。《发条橘子》的作者安东尼·伯吉斯在《海明威》一书中评论道“这则简单的故事,虽然手法并不明显,实则塞满了寓言般的意义。文中每个字都说了东西,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”。
  海明威在文学方面的对手威廉·福克纳称赞《老人与海》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,表示“时间可以证明《老人与海》是我们这个世代最杰出的小说”。《中央日报》的陈森认为《老人与海》是一部“杰作”。不过,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·布鲁姆批评道,海明威在写作时让老人成了自己的化身,因此陷入自恋的滥情之中,丢失以往文笔精炼简洁的特色。该书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学校选为指定读物,版权也销售到世界各国。2003年,该书在英国广播公司(BBC)举办的“大阅读”(The Big Read,让读者投票选出200本最受喜爱的书)票选活动中名列第173名。该书入围2004年台湾最爱一百小说大选票选活动。2017年5月,《老人与海》获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选为“开头最棒的前30部文学作品”之一。
  后续
  1954年,海明威将诺贝尔文学奖的35,000美元奖金捐给慈善机构,而奖牌则献给古巴守护神科比瑞圣母(Virgen de Cobre)的圣堂。许多评论家认为书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取材自古巴老渔夫格雷戈里奥·富恩特斯。富恩特斯当了海明威的船长和厨师约30年。他于1897年生于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,于22岁时开始长居古巴。他死于2002年,享年104岁。
  《老人与海》出现在许多媒体当中。肯·克西的小说《飞越杜鹃窝》(1962年)中提到过《老人与海》。2007年,《老人与海》出现在美国成人动画电视剧《南方公园》第11季第6集《女同酒吧》中。日本漫画《东京喰种》中也出现过《老人与海》一书。2017年短片《死侍:好心没好报》中有一个彩蛋与《老人与海》有关。
  争议
  1956年,法国《黑白》杂志和意大利《时代》杂志访问了一名古巴哈瓦那柯希玛村的老渔夫米克尔·拉米吕兹,报导中写道拉米吕兹称《老人与海》的剧情是海明威从自己口中听来的亲身经历,当初海明威承诺要送他一艘汽船和新衣服,但他并未收到任何东西。海明威得知后便去找拉米吕兹,并录下了两人的对话。在对话中,海明威问拉米吕兹自己是否有承诺要送他东西,拉米吕兹答没有,澄清说“这两家杂志登的文章都是胡说八道”。海明威也表示拉米吕兹的经历与小说剧情天差地远。最后海明威送了拉米吕兹30美元以示谢意。
  改编
  1958年10月7日,改编自《老人与海》的同名电影上映,该片由约翰·司图加执导,彼得·维尔特编剧,史宾塞·屈赛饰演圣地亚哥。该片在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原创音乐奖(迪米崔·迪欧肯),并入围了最佳男主角奖(屈赛)及最佳彩色摄影奖(黄宗沾)。之后,《老人与海》于1990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电影,由安东尼·昆饰演圣地亚哥。该片获得黄金时段艾美奖和金胶卷奖(Golden Reel Award)的肯定。俄罗斯动画师亚历山大·佩特洛夫耗时2年将《老人与海》改编成一部同名动画短片,于1999年上映。该片拿下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,并入围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。1950年代,《老人与海》曾由台湾已故剧作家刘非烈改编成广播剧。
上一篇:红高粱
下一篇:2021年畅销图书-文学小说类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