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情人》(英语:The Lover,法语:L'Amant)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·杜拉斯在1984年写的小说。描写了一位在越南的法国殖民地生活的15岁法国女孩子和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。该小说是杜拉斯最着名的小说之一,至今已被翻译为43种语言。1984年,获得法国龚固尔文学奖。
内容
主人公“我”的父亲工作调动,满怀希望,全家远渡重洋,从法国来到越南,却一无所获。父亲客死异乡,母亲开办了一所法文学校,以此来养活我和两个哥哥。童年时,母亲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,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海边的土地。但因未送礼,腐败的土地管理部门无人告诉她这块土地无法耕种。土地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没六个月,母亲和当地人修坝未遂,直至破产。
“我”在西贡国立寄宿学校外面的一所专门为法国人办的学校读书,要时常乘坐汽车和渡船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。
15岁那年的一天,湄公河,在从母亲的学校去某地度假的渡船上,一位比我大12岁的华裔男子对我一见钟情,主动用他的黑色大轿车送我回学校。这位青年是个中国人,他住在沙沥河岸上的一幢蓝琉璃栏杆的别墅里。他家底殷实,其父亲是控制着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金融集团成员之一。由于母亲去世了,他从巴黎赶回来,为母亲奔丧。他是个独子,父亲独断专行而财权在握。
这以后,我们常在城南的一座单间公寓里私会。我们在一起谈得很融洽。15岁的我就知道享乐,欲望是我的一部分。虽然我不知享乐为何物,却已对殖民地各种男人对我投来的目光习以为常。
不久,在这间单身公寓里,“我”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带到他房间里来那样去做,奉献了我的童贞,尽管我还是个尚未成熟的孩子。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,我们不断地在这间公寓里幽会。他疯狂地爱着我。而对我来说,我更想要的是他的钱。
“我”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,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,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。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,去高级餐馆,去逛夜总会,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。
“我”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,怪异扭曲的家庭中。淳朴、刚强却被世人欺骗,溺爱大儿子直至去世的母亲;残暴丑陋、乖戾好赌的大哥;善良向上却在盛年死去的小哥哥。他们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,反对他,却也默认他。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,我们不断地幽会,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。
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。“我”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,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,回巴黎定居。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羁绊,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,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。
许多年过去了,“我”结婚、生育、离婚并开始写作,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。他说他和从前一样,还爱着我,他不停止对我的爱,他将爱我,一直到死。
获奖
1984年获龚古尔文学奖。
1986年获里茨-巴黎-海明威奖,被评价为“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”。
1991年法国导演让·雅克·阿诺(Jean-Jacques Annaud)将该小说搬上荧幕。中国情人“他”由香港演员梁家辉扮演。女主角“我”则由英国女星珍·玛奇(Jane March)饰演。该片最终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,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。电影的旁白由珍妮·莫罗(Jeanne Moreau)完成,这位参与过多部新浪潮时期大师作品的女演员,被誉为新浪潮女神。她的旁白深沉沧桑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
与现实生活的联系
杜拉斯从未透露她的中国情人的姓名,但在拍摄影片《情人》时,她承认她就是书中的女主角。她了解到的他的最后音讯,就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民去了美国,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已经去世。
杜拉斯当年恋爱时是15岁,与书中女主角的年龄相符。
在电影里,女主角对男主角说自己17岁,男主角说他32岁。
改编作品
情人 (1992年电影)
《情人》从1989年开始制作,1991年正式开镜,1992年1月22日首先在法国上映,同年6月和10月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上映。影片获得了1993年凯撒奖“最佳电影音乐奖”的荣誉以及法国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奖项。观众对影片普遍持正面评价,但美国的专业影评人对影片大多持负面评价。总体来说,电影中的表演和表现都得到了好评。
剧情
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越南。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,15岁半的女主角(片中称为“年轻女孩”)出身法国殖民者家庭。父亲早死,母亲因生意失败破产,在小学担任教师。她家中贫困,大哥暴躁跋扈、吸毒成瘾,但受母亲宠爱,弟弟生性懦弱。女主角在教会学校读书,成绩很好,她的梦想是成为作家。在她放完暑假从乡下的家里回教会学校的渡船上,她首次遇见了32岁的男主角(片中称为“中国男人”)。后者父亲是当地富商,家中富裕,拥有大量地产,刚从巴黎辍学回到越南。他在渡轮上便被女主角头戴男用毡帽、身着白色洋装、倚栏眺望的身影吸引,邀请女主角坐他的豪华轿车到西贡的教会学校。
女主角在学校听说有女生在校外卖淫。不久后的一天,她看到男主角的豪华轿车在教会学校外等待,她上车后,男主角将她载到中国城里的宾馆(Bachelor's room)里面。两人在别馆做爱,其后男主角又邀她共进晚餐。两人开始保持这种关系,但都清楚地知道两人之间不会有未来:她将会随家人返回巴黎,而他将按家族的意愿迎娶另一家族的女子。两人都意识到这种关系不可能长久,于是她几乎每天下课后便到别馆与他相会,有时甚至不回教会学校过夜。学校因此通知她家人。她家人得知两人交往之后,起初十分愤怒,但后来男主角邀请女主角全家参加舞会。女主角的家人得知男主角十分有钱,又默许了她的行为,要求男主角替他们还清债务,并出资助他们返回巴黎。男主角为了女主角,答应出钱,甚至向父亲请求推掉原来的婚事,先与她结婚一年,再做打算。然而男主角的父亲宁愿他去死,也不同意他娶一个“白人女子”。男主角不敢违抗父亲,只得按时举行婚事。随着男主角婚期临近,两人的情欲关系越加疯狂,男主角将祖传的戒指给予女主角,被她的家人发现,十分生气。男主角要求女主角对他说,她自始至终只是为了钱而和他上床。女主角让他答应,结婚之后还要回宾馆和她相会。结婚之日,她看着他迎娶新娘的花轿,但他结婚之后并未再回宾馆,只有女主角独自等待。
学年结束后,在男主角的资金帮助下,女主角一家将乘船回到巴黎。船启航时,她在甲板处倚栏眺望,看见了他的豪华轿车。她知道他就在轿车里。船渐渐离岸,夜晚,女主角听着弟弟弹奏钢琴,悲伤难抑。
多年之后,女主角成为了作家。一天,她接到了他的电话。他和妻子来到了巴黎,并且知道她已经是成功的作家了。他告诉她,他对她的爱从未改变过,也永远不会停止爱她
内容
主人公“我”的父亲工作调动,满怀希望,全家远渡重洋,从法国来到越南,却一无所获。父亲客死异乡,母亲开办了一所法文学校,以此来养活我和两个哥哥。童年时,母亲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,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海边的土地。但因未送礼,腐败的土地管理部门无人告诉她这块土地无法耕种。土地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没六个月,母亲和当地人修坝未遂,直至破产。

15岁那年的一天,湄公河,在从母亲的学校去某地度假的渡船上,一位比我大12岁的华裔男子对我一见钟情,主动用他的黑色大轿车送我回学校。这位青年是个中国人,他住在沙沥河岸上的一幢蓝琉璃栏杆的别墅里。他家底殷实,其父亲是控制着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金融集团成员之一。由于母亲去世了,他从巴黎赶回来,为母亲奔丧。他是个独子,父亲独断专行而财权在握。
这以后,我们常在城南的一座单间公寓里私会。我们在一起谈得很融洽。15岁的我就知道享乐,欲望是我的一部分。虽然我不知享乐为何物,却已对殖民地各种男人对我投来的目光习以为常。
不久,在这间单身公寓里,“我”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带到他房间里来那样去做,奉献了我的童贞,尽管我还是个尚未成熟的孩子。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,我们不断地在这间公寓里幽会。他疯狂地爱着我。而对我来说,我更想要的是他的钱。
“我”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,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,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。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,去高级餐馆,去逛夜总会,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。
“我”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,怪异扭曲的家庭中。淳朴、刚强却被世人欺骗,溺爱大儿子直至去世的母亲;残暴丑陋、乖戾好赌的大哥;善良向上却在盛年死去的小哥哥。他们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,反对他,却也默认他。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,我们不断地幽会,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。
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。“我”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,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,回巴黎定居。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羁绊,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,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。
许多年过去了,“我”结婚、生育、离婚并开始写作,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。他说他和从前一样,还爱着我,他不停止对我的爱,他将爱我,一直到死。
获奖
1984年获龚古尔文学奖。
1986年获里茨-巴黎-海明威奖,被评价为“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”。
1991年法国导演让·雅克·阿诺(Jean-Jacques Annaud)将该小说搬上荧幕。中国情人“他”由香港演员梁家辉扮演。女主角“我”则由英国女星珍·玛奇(Jane March)饰演。该片最终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,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。电影的旁白由珍妮·莫罗(Jeanne Moreau)完成,这位参与过多部新浪潮时期大师作品的女演员,被誉为新浪潮女神。她的旁白深沉沧桑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
与现实生活的联系
杜拉斯从未透露她的中国情人的姓名,但在拍摄影片《情人》时,她承认她就是书中的女主角。她了解到的他的最后音讯,就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民去了美国,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已经去世。
杜拉斯当年恋爱时是15岁,与书中女主角的年龄相符。
在电影里,女主角对男主角说自己17岁,男主角说他32岁。
改编作品
情人 (1992年电影)
《情人》从1989年开始制作,1991年正式开镜,1992年1月22日首先在法国上映,同年6月和10月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上映。影片获得了1993年凯撒奖“最佳电影音乐奖”的荣誉以及法国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奖项。观众对影片普遍持正面评价,但美国的专业影评人对影片大多持负面评价。总体来说,电影中的表演和表现都得到了好评。
剧情
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越南。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,15岁半的女主角(片中称为“年轻女孩”)出身法国殖民者家庭。父亲早死,母亲因生意失败破产,在小学担任教师。她家中贫困,大哥暴躁跋扈、吸毒成瘾,但受母亲宠爱,弟弟生性懦弱。女主角在教会学校读书,成绩很好,她的梦想是成为作家。在她放完暑假从乡下的家里回教会学校的渡船上,她首次遇见了32岁的男主角(片中称为“中国男人”)。后者父亲是当地富商,家中富裕,拥有大量地产,刚从巴黎辍学回到越南。他在渡轮上便被女主角头戴男用毡帽、身着白色洋装、倚栏眺望的身影吸引,邀请女主角坐他的豪华轿车到西贡的教会学校。
女主角在学校听说有女生在校外卖淫。不久后的一天,她看到男主角的豪华轿车在教会学校外等待,她上车后,男主角将她载到中国城里的宾馆(Bachelor's room)里面。两人在别馆做爱,其后男主角又邀她共进晚餐。两人开始保持这种关系,但都清楚地知道两人之间不会有未来:她将会随家人返回巴黎,而他将按家族的意愿迎娶另一家族的女子。两人都意识到这种关系不可能长久,于是她几乎每天下课后便到别馆与他相会,有时甚至不回教会学校过夜。学校因此通知她家人。她家人得知两人交往之后,起初十分愤怒,但后来男主角邀请女主角全家参加舞会。女主角的家人得知男主角十分有钱,又默许了她的行为,要求男主角替他们还清债务,并出资助他们返回巴黎。男主角为了女主角,答应出钱,甚至向父亲请求推掉原来的婚事,先与她结婚一年,再做打算。然而男主角的父亲宁愿他去死,也不同意他娶一个“白人女子”。男主角不敢违抗父亲,只得按时举行婚事。随着男主角婚期临近,两人的情欲关系越加疯狂,男主角将祖传的戒指给予女主角,被她的家人发现,十分生气。男主角要求女主角对他说,她自始至终只是为了钱而和他上床。女主角让他答应,结婚之后还要回宾馆和她相会。结婚之日,她看着他迎娶新娘的花轿,但他结婚之后并未再回宾馆,只有女主角独自等待。
学年结束后,在男主角的资金帮助下,女主角一家将乘船回到巴黎。船启航时,她在甲板处倚栏眺望,看见了他的豪华轿车。她知道他就在轿车里。船渐渐离岸,夜晚,女主角听着弟弟弹奏钢琴,悲伤难抑。
多年之后,女主角成为了作家。一天,她接到了他的电话。他和妻子来到了巴黎,并且知道她已经是成功的作家了。他告诉她,他对她的爱从未改变过,也永远不会停止爱她